2/24/2012

台灣版的林書豪?做夢比較快

我們的教育 埋沒多少豪小子?

2012-02-21 01:15
中國時報
【金傳春】

 近日林書豪的表現風靡台灣與全美,他曾坐冷板凳,歷經挫折的淬鍊洗禮,仍堅持自己所愛。在大家為豪小子喝采之餘,警醒的是林書豪的教育過程全為美式教育。

 在全球化競爭時代,如何發掘更多千里馬,為下一代擘畫藍圖,更彰顯教育哲學的重要。然而華人父母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的殷殷期盼,無形中成為下一代難 以全然伸展的枷鎖。而學校教育卻是升學與文憑主義下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。近三十年多數一流高中生以醫科為第一志願,醫院實習選科又分數競爭激烈, 如此反培養自我中心重易缺利他人文襟懷的K書人才,加上行政首長多出自法律系所,對社會均衡發展不利,也甚缺開創新局的軟實力。如此自家庭至學校與社會發 展機會已埋沒太多如豪小子般多面才華的人才。

 其實教育的核心應是因材施教,打造年輕人一展長才的舞台,鼓勵他們從事最喜歡的行業,讓上天賜予的稟賦與努力、熱忱相結合,貢獻社會,而不是將青春年華折損在智育成績上幾分之差的一決雌雄。

 為明瞭個人長處,美國自幼稚園教育即重視團隊合作力的培養,老師們扮演伯樂,十分細心找出每位小朋友的優點,還定期報告家長那些方面在近兩週有驚人進 步,用正面思考鼓勵學子勇敢向前,尊重年輕人的選擇與看法,配合往後中小學教育養成,使其能散發光彩。但台灣偏重教條與筆試選才,加上父母往往在學童課後 又以補習才藝填鴨,學童少有時間尋覓自己的性向,甚而發掘自我。更糟糕的是個人表現甚至成為國科會研究評量的唯一準則,而忽略個人在群體中扮演的角色與其 對社會的貢獻,甚少鼓勵團隊合作力的成效。而教育單位評鑑系所、老師也從未重視往後學生的表現及對社會的影響。

 誠摯建議教育相關首長:一、推動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各級教育的重要基石,將影響學童往後尊重、分享、同理心到責任感的養成與深化;二、校長應建立各校 的教育哲學,提供優良環境讓學子有充分自我探索的樂趣與發揮創造力的空間;三、敬邀認知科學的心理學家,讓老師與家長多發掘孩童的潛能,如美國近年推廣體 適能配合的新體育課,已證實有助於多方學習與人格成熟;及四、高等教育不應與科技成果畫上等號,而大學各學術領域的重要表現指標更不能以論文積分馬首是 瞻,如此才能為社會培養多元人才。

 北大蔡元培強調美育,南開大學張伯苓堅持品德教育,芝加哥大學赫金斯重視「社會回饋」,哈佛大學偏重人文涵養、團隊領導力與全球觀;而台灣至今是否有明 確的教育哲學?如果馬總統選前談及「創造台灣高等教育起飛」可實現的話,是否先由建立教育的哲學做起吧!台灣應發掘更多「豪小子」!

 (作者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)


  先說結論。
  簡單的來說,台灣這種鳥環境出不了林書豪。別說林書豪了,什麼豪都出不了。只有一堆成天在論證節目『豪洨』的名嘴。

  為什麼?
  台灣人啊,對太過複雜,需要努力,又不知道會不會有收穫的事情不感興趣。
  所以台灣沒有林書豪,也沒有手塚治虫。
  只有一堆幾乎一模一樣的劣等複製人,每個人都依照著『成功人士』的模子去打造,但怎麼打造都不像『成功人士』的一群劣等複製人。
  
  不像嗎?
  從學校教育到出了社會之後,我們接受到的訊息不都是:『你要好好唸書』,『你要考上好學校』、『你要找份好工作』。
  想想看,十個中國小孩,跟他父母說:『爸,我要去打籃球』『媽,我要去畫漫畫』的時候,猜猜看會發生什麼事情。
  當下中國父母馬上會給小孩一個耳光,痛罵他們沒出息。
  如果打不動、罵不聽,中國父母就開始用哀求的,好像小孩如果不照他們的話去做,他們就會很悲哀一樣。
  是的,台灣出不了林書豪,就是因為這堆不肯承認自己傳承中國固有思想的台灣人所造成的。

  然而,你說中國父母不愛自己的小孩嗎?
  其實全天下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小孩;只是方法不一樣而已。
  外國父母愛自己的小孩,是從小孩子本身為中心,然後慢慢的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路,不一定會要求孩子走自己的路。
  然而中國父母愛自己的小孩,則是從家族的為中心,把所有資源都給孩子,但也把家族的價值觀強壓在孩子身上,不接受?一群長輩就會出現在你面前。

  哪一種比較好?
  這並沒有結論,因為這兩種教育方式,都教得出優秀的人才。
  美國許多優秀的人才都是美式教育教出來的,然而『虎媽』所吟唱的戰歌,也教出了不錯的孩子。
  --只是那個優秀人才會不會開心,會不會哪天吸毒、嗑藥、酗酒,甚至因為憂鬱症跳樓自殺,那就是其次了。
  
  但中國理論的『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』的思想,深植著台灣父母的心裡,經常聽到中國父母都會用『你現在不好好讀書,以後就到路邊當乞丐』這種話來嚇小孩。
  前一陣子不是有個台灣的媽媽,在修車廠對自己的小孩說:『不好好讀書,以後就會做這種全身弄的髒髒得工作』。
  但那個女人並不知道,幫她修車的是個電機碩士;會去修車,是因為他的興趣。

  對,興趣。
  中國父母根本不能理解什麼叫做『興趣』;因為中國父母對不賺錢的事情一點都不感興趣。
  不管做什麼,中國人都會問:這能賺多少錢?
  喂,怎嘛?你窮鬼投胎啊?做什麼都要問『這能賺多少錢』?
  既然是興趣,在真正被人肯定之前,那都只是消磨時間的一種樂趣,沒有人知道這能不能賺錢,也沒有人知道這到底有沒有利潤。
  由林書豪的例子來看,他都已經念到哈佛了,如果林爸爸堅持要林書豪去上班,去光耀門楣,請問一下,林書豪還能夠引領風潮嗎?
  不,他只會被龐大的商業機器底下的繁重工作,壓榨成一個成天只會抱怨、不滿的一個人。

  承認吧,不要把責任推給政府,推給不相干的人;真正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價值觀。
  想想看,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,突然說:『我的志願是成為台灣的手塚治虫』的時候,會發生什麼事?
  一群師長、長輩會連翻的轟炸他,要求他、拜託他放棄這樣沒有意義、沒有出息的志願。
  如果那個孩子堅持的話,並不會被人稱讚為『有毅力』、『有耐心』,而會被掛上『頑固』、『不聽話』等等的標籤。
  搞不好人本還會跳出來,說因為台灣教育制度太差,才會教出這種敗類來。
  只不過不想走高學歷的路,就變成人渣、敗類了……

  這樣的教育環境不好嗎?
  不知道。
  但我不會期望我的小孩『成功』、『有出息』;我只希望他不要吸毒、參加幫派,做違法的事情。
  其他的,都是他自己的發展。
  與其讓他成為我希望的那種人,倒不如讓他過得開心一點,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。
  不要像我一樣,渾渾噩噩,沒有夢想、沒有理想,寫個小說被人說沒出息,想做點東西不被人看好;每天只能坐在不到兩坪大的隔間裡,做著美其名是『工程師』的工作,事實上卻什麼都不是的工作。
  
  昨天我媽打電話給我,跟我說一些事情。
  說什麼並不重要,重點是她正在看著她外孫寫功課。
  一般的外婆看外孫寫功課,也只是看著小鬼頭有沒有偷懶;但我媽不是。
  『直一點』,『直一點』,『叫你寫直一點!你是要我打你嗎?』,『不准哭!』
  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來了。
  而我媽在電話中,跟我講要我回去相親的事情。
  我媽說:『以後你孩子也是一樣。』
  我心裡的OS是:『那妳就不要想抱孫子。』
  
  我不期望我孩子變成林書豪,但我也不想要他變成一個劣等複製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Google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markscat的異想世界markscat製作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2.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