哇……不知不覺已經就快七十了……
七十篇文章……如果一篇一頁的話……也才四十五頁,還不夠湊成一本書XDDD
今天有個社會新鮮人MSN我,讓我感覺很驚訝,這是第一次有網友MSN我。
聊天的內容也不外乎是社會新鮮人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工作,是選擇穩定的工作,還是選擇研發的工作。
給社會新鮮人一句話,而且還是一句老話:除非你有興趣,不然不要進這一行;尤其是硬體工程師。
怎麼說?
以時間為橫軸,工作量為垂直軸,軟體和硬體的工作型態如下。
軟體的工作型態就像是加了截波器的正弦波,0以下全被截掉。
簡單的解釋就是,在硬體出來之前,軟體可以先偷跑一點,先用開發板做一點事情,隨著時間的過去,工程樣品(ES)出來了,軟體的工作量開始變大,但卻是緩慢上升;然後自動測試那邊發現一些問題,雖然和軟體沒有太大的關係,但或多或少會增加一點工作量。
一直到等到硬體、自動測試工程師都快發瘋了,老闆開始發火了,軟體的rc1才會願意吐出來。
軟體工作量到達最高峰的時候,是在硬體工程試產階段(EVT)到試產階段(DVT)之間。
在這個階段,如果哪個白目膽敢說這是硬體的問題,他就必須要有被硬體工程師從頂樓丟下去的心理準備。因為從ES到EVT、DVT之間,硬體已經改過很多次版本,甚至連安全規格都加進去了,機構也合過了,一狗票人也都確認好了,才會到達這個階段。
所以,在這個階段出問題,那就是軟體的問題。
雖然說這是軟體工作量的尖峰……但……只要軟體說一句:『這是硬體的問題。』十之八九就沒事了==
至於工作量為0的時候……就什麼事都沒有。
硬體的工作型態就像是方波,工作量等於0的時候,會閒到想打人;而且這個階段也是最危險的階段。
軟體只要開著IDE就可以唬嚨人;硬體如果不在實驗室的話,那就會被當成沒用的廢物。
但是當工作來的時候,就在工作下來的那一瞬間,就被要求馬上完成,完全沒有準備時間,完全不給你任何研究這個產品規格是否可行的機會。
296隻腳的CPU,七千多條線,類比、數位四處亂竄,六層板,A3大小的一個案子,七月開案,那些天真的王八蛋竟然以為十二月就可以量產!
四個月量產!哈!
工作了這麼多年,我深深地感覺到,每個公司都好像約好了,公司內部流程的SOP就只有一句話:沒有SOP。
所以一切都看PM的心情好壞,他們要你快,你就得拼命加速,得硬著頭皮去押著其他人把東西趕出來;就算物理上實在辦不到,你還是得想辦法作到,再不然最好有正當的理由,不然你就是在會議上被要求表演切腹的那個人。
問題是,沒有標準流程,就不會有過去的紀錄,開錯時間表、修正時間表的問題會一再發生;而PM都習慣開出一個很無厘頭的時間(例如:三個月量產?),然後要求硬體把時間排出來。
人力不足?那是硬體的問題,不是PM的問題。
--也不想一想為什麼會人力不足……
如果沒有儀器,沒有工具,硬體真的沒有辦法做很多事情;但就是被要求必須要把東西弄到手,就是要想辦法把數據弄出來。
每件事情都是ASAP,都是希望儘快、馬上、即刻……
這個馬上,那個儘快,又來一個即刻……那請問一下哪個優先權比較高?啥?要我自己看情形?
好不容易熬過了那個『上升時間』之後,那個邏輯1的『維持時間』並不會輕鬆到哪裡去。
在『維持時間』這段過程當中,只要出了問題,每個人都認為硬體有問題,就算是機構、軟體的問題,也會有白目殺到硬體面前,指著硬體的鼻子說:你做的硬體實在有夠爛,為什麼不會動?
不管你提出再多數據,再多證明這並不是硬體的問題,但那個白目就是會說:『I don't care!你想辦法給我解決。』(謎之音:真希望有人知道I don't care這是什麼哏)
這時候你只有三個選擇,第一,默默的改;第二,把那傢伙從頂樓丟下去;第三,把自己從頂樓丟下去。
所以就像我之前說的,除非有興趣,不然真的不要來當工程師。而且,硬體工程師是優先不要考慮的一部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