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/22/2007

工程師的美麗與哀愁28--機構工程師

  請不要以為我用那個標題,就代表我打算轉行當機構工程師。我不是那塊料。

  在大公司工作的硬體工程師或許沒有感覺,但是在小公司工作的工程師,或許會有和我同樣的感觸:硬體,不只單單只有電路板,還要考慮到機構的問題。
  所以,在小公司的硬體工程師,必須從線路到Layout,再到測試電路,就連機構都得一手包辦。
  所以,當我們公司出現了『機構工程師』這個職稱,以及機構這個編制的時候,我感動得快要哭出來了。

  機構,分成兩個部份,一個部份是外觀,另一部分則是整個模具。
  這麼說吧!你的手機外觀的顏色、使用時是否覺得順手,這部份屬於外觀(ID,工業設計),而模具雖然也會影響到外觀,但是影響最大的則是機殼內部,電路板形狀的設計,以及電路板應該在哪裡破孔,應該在哪裡下螺絲孔……等等。
  雖然ID部份可以外包出去,機殼可以照著ID去開模子,但是內部的擺設,都是這部份都是由我這個硬體工程師和Layout工程師來負責。
  負責什麼?負責去『猜想』業務想要什麼樣的機構。
  但是當我們有了機構工程師之後,只要說一句:『那是機構的事情啊!』就一切水過不留痕,與我沒關係了^^

  機構是很麻煩的事情,除非這個東西已經量產了,不然拿到了第一次開的模具的時候,硬體工程師又要裝,又要拆,又要切,又要磨……反正就是想辦法把電路板給塞進去就是了!
  如果只有個一台、兩台也就算了,但是就一個人,一口氣要我搞個十幾台,而且明天就要出貨,我不發瘋也難。
  但是呢,今天有了機構,不需要我說,機構工程師自己就會開口說:那是我的事情,你不用操心。
  啊~~這句話聽起來多麼的令人感動啊~~

  在還沒有機構工程師之前,我們必須要小心翼翼的去決定ID,去決定機殼的內部,不然一開模,那就是幾十萬;如果出了不能修改的錯誤,必須要重新開模,抱歉,那又是幾十萬。
  電路和料件,在加上開發的成本,一個產品已經花了一百多萬了,如果機構出了什麼問題,管財務的鐵定會認為我們這些硬體工程師,到底是來替公司賺錢的,還是來替公司燒錢的。
  但是有了機構工程師,哈!在機構上的成本,就與我無關了!我只要把電路圖畫好,測試的時候小心一點,其他的成本,就甭想算在我的頭上^^

  作機構的時候,真的必須要很小心的去比對每個地方的尺寸,尤其是那種需要外接的聯接器,如果孔位一不小心偏了一點點,或是尺寸差了一點點,就會發生電路板很難裝進去的下場。那時候只好想辦法鑽洞,或是用銼刀磨開了。
  這樣還好,當有人不滿意這個造型的時候怎麼辦?只好在拿去開模了,反正有意見的人都是不用負擔研發成本的人,所以他一點感覺都沒有。

   機構不但影響了電路板的大小與形狀,機殼本身的材質會影響到產品是否能夠通過電磁波測試;如果內部有溫度比較高的IC,必須要考慮到散熱的問題,有必要 的時候,還得留出散熱片或是風扇的空間;有內建麥克風的話,那又必須要考慮到內部的空間會不會造成回音,會不會造成雜訊。
  所以,除了設計電路和畫線路圖以外,從Layout到機構,都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和學問。一個產品的好壞,完全在考驗於Layout和機構的工藝水準。
  電路?有的抄就抄啊!能和其他板子共用的就用啊!什麼都沒有也沒關係,向原廠要參考線路啊!所以說,硬體工程師這個職位會漸漸消失,哪天會有個打工的學生來取代我們這些工程師的職位。

  最後,我要在這邊向全天下的機構工程師致敬,你們的出現,拯救了硬體工程師許多的困擾。
  但是下一回,請你們早一點出現;請不要到我都快發瘋了,快要心臟病發了,你們才像電影裡頭有出現等於沒出現的警察一樣來收拾善後,謝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Google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markscat的異想世界markscat製作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2.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。